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

科学传播

远去巨兽大海牛的故事:因人类捕杀而灭绝

发布时间:2015-06-29 

  据国外媒体报道,就在两百多年前,如果有水手航行到北太平洋的寒冷水域,他或许就有机会遇到一种巨大的海牛。这种海牛的体长可以达到10米,重量在5到10吨之间。它们还非常擅长游泳,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海水里,取食生长在水下的海草。

  这种海牛名字是“大海牛”,也被称为巨儒艮、斯特拉海牛。它们已经灭绝了近250年,许多人也忘记了曾经有这么一种巨大的动物存在过,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灭绝的。即使是今天,科学家也依然在不断寻找有关大海牛的生活史及其他信息,试图揭开这种动物的神秘面纱。

  大海牛属于海牛目(Sirenia),如今这个分类中只存在4个物种,分属海牛科和儒艮科。儒艮科的唯一物种儒艮(Dugong dugon)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体长约3米,重量约400千克。海牛科有3个物种,分别是亚马孙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和西非海牛(Trichechus senegalensis)。它们能长到4米长,重量接近600千克。

  海牛目的4个物种都长着浑圆的身体,口鼻朝下,长着类似船桨的鳍状肢,尾巴扁平。然而,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的体型比它们大得太多了。大海牛能长到10米长,不同的数据来源显示,它们的重量在4吨到11吨之间。大海牛没有牙齿,靠一对宽的角质板咀嚼海草。

  令人惊奇的是,第一次对大海牛的科学记录直到1741年才出现。当时,著名探险家维图斯·白令所率领的探险队遭遇海难,水手们漂流到了一个与世隔绝、植被稀少的海岛。这个海岛后来被命名为白令岛,而岛屿附近的海域也被称为白令海。幸存的水手依靠捕食大海牛为生,他们记录了大海牛的数量和分布。据估计,当时岛屿周围可能生活着约1500头大海牛。

  与现生的近亲一样,大海牛也过着群体生活。它们移动缓慢,而且性情温顺,因而成为十分容易捕杀的猎物。博物学家格奥尔格·斯特拉(Georg Steller)是白令船长探险队的成员,也是第一个对大海牛进行描述的科学家,大海牛也因此被称为“斯特拉海牛”。据斯特拉的描述,大海牛的脂肪层厚达7到10厘米,味道尝起来像杏仁油——这可能是它们灭绝的原因之一。

  探险队的水手们最终逃离了白令岛,他们也将大海牛存在的消息传播了出去。此后的每一年,许许多多的探险队都会前来捕猎。有一份报告描述道,一头大海牛足够33个人吃一个月,而水手们还会将大海牛的肉储存在船上,维持长达一年的探险生活。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后一头大海牛在1768年被杀死,距离它们被发现仅仅27年。在那之后,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它们灭绝的原因,想弄清楚到底是这些捕猎探险把大海牛杀光了,还是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有说法认为,人类也在白令岛周围捕杀海獭,而海獭以海胆为食,它们的减少导致了海胆数量的爆发。紧接着,数量激增的海胆吃光了海底的海草,使大海牛没有了食物来源,最终导致大海牛种群的灭绝。然而,近期的研究显示,这种说法可能并不准确。人类捕杀大海牛的速度比它们繁殖的速度快得多。猎人们捕杀的大海牛数量甚至是他们食用量的7倍。他们将大海牛视作取之不尽的资源,采用了非常原始而且浪费的捕猎方式。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人类在不到30年时间内就将大海牛推向了灭绝。大海牛也成为近现代为数不多的因为人类而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

  在《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遗传分析,确定了现生物种中与大海牛关系最近的种类。对细胞核基因的研究显示,儒艮与大海牛的关系比另外3种海牛更近,大海牛其实更应该称为“巨儒艮”。儒艮是现在唯一一种海洋食草哺乳动物,海牛则时常进入淡水水域。

  在以往的地球历史中,至少存在过19种儒艮,相关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始新世。关于海牛目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它们与大象的关系相比其他哺乳动物要近得多。早期的海牛目动物可能像海马一样长着4条粗腿,行走在海水中,以海洋藻类和海草为食,并逐渐学会游泳,最终演化成适应水生生活的体型。

  大海牛是海牛目演化的顶点,在现代生物中,它们是仅次于鲸类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无法看到它们的身影,而海牛目其他成员的境遇也不容乐观。(任天)新浪科技

亚马孙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

西非海牛(Trichechus senegalensis

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大海牛的头骨

大海牛的艺术想象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