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规律”一文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表
N2O作为大气的微量气体成分之一,近年来受到全球性的关注。土壤中的N2O主要产生于微生物参与的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在产生N2O方面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草地的开垦以及管理措施的实施会对N2O的产生和排放产生显著的影响。尽管大量模型用于估算草地N2O的排放,进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减缓N2O排放的措施。然而由于缺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定位控制实验的研究证据和管理措施影响机制解释,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2O排放量很难准确评估。为此,中国科学院球盟会官网入口张振华博士利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诗平研究员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的人工草地经济-生态功能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规律。该试验于2008年开始,采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随机区组交互设计,本研究选用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和三种管理措施。研究成果于在线发表在《农林气象》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
研究结果表明:(1)弃耕地重新开垦为人工草地,改变了土壤特性以及植被的物种组成,进而显著增加N2O的排放,而任其自然恢复能降低N2O的排放,但是达到天然草地的水平则需要很长时间;(2)尽管施尿素和羊粪厩肥均能显著增加N2O的排放,但羊粪厩肥增加的幅度要小于尿素,另外二者影响N2O排放的机制不同;(3)对于一年生燕麦而言,免耕能降低的N2O排放,而翻耕能减缓施肥增加的N2O排放。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植被物种组成以及土壤特性来影响N2O排放的。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1802)、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2013CB956000, 2014CB95400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300415)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92317302125
人工草地经济-生态功能研究平台
土地利用改变(a, Fisher C = 3.99, p = 0.99, AIC = 55.99),、施氮肥(b, Fisher C = 5.1, p = 0.75, AIC = 33.1)以及施羊粪厩肥(c, Fisher C = 4.17, p = 0.94, AIC = 60.17)对N2O累积排放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