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科技奏出大国强音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北斗卫星二号工程”等279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从今年获奖成果,特别是高等奖项的总体水平来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重大科技成果重塑世界产业格局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表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在粲物理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了发展我国在粲物理研究的国际领先优势,提出并实施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
“改造工程攻克了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使BEPCⅡ总体性能在粲能区国际领先,亮度达到美国CESRc的10倍以上。”陈和生表示,BEPCⅡ建设中发展了大量国际先进的高技术,提升了相关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此外,应用BEPCⅡ发展的加速器和探测器技术,形成了辐照加速器和工业CT等系列产品。
BEPCⅡ的建成,使我国在粲物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以移动4G、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
据了解,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登上了新高峰。
移动通信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是全球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必争高地。30年来,我国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的发展过程。2005年全球进入4G标准竞争热潮,我国重点克服了技术、产业、组网、测试、组织机制五大挑战,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提出并主导TD-LTE国际标准,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并在全球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开通超过150万TD-LTE基站,用户规模突破5亿户;截至2016年11月,TD-LTE已在46个国家部署85张商用网络, 实现了全球广泛应用。
近3年,TD-LTE产值累计达1.29万亿元。TD-LTE带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是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原创新科学成果,也是中国本土首次测得的粒子物理学基本参数,在国际高能物理界产生重要影响。
民生项目更加切合大众需求
科技创新既要“高大上”,也需“接地气”。
记者梳理获奖项目时发现,许多研究项目直击当下社会关切的焦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清洁能源研究”“消化道肿瘤研究”……农业、环境、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研究似乎比以往更多。
据了解,由河海大学王沛芳教授主持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建节水减污和面源防控四道防线系统,发明水肥精准施用设备、便携式水质净化器等核心技术和创新装置,开发灌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攻克灌排系统与面源防控相耦合的关键技术瓶颈,成果广泛应用于灌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目前在江苏、江西等数十个单位灌区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该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由青海推荐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对促进青藏高原地区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球盟会官网入口赵新全教授,多年坚守高海拔地区,为保护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36.6万吨牧草良种,267万公顷草地退化治理,75万头健康牛羊。赵新全笑称自己是青藏高原上的“放羊倌”,但就是这位“放羊倌”,为我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及恢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新疆推荐的“风电机组关键控制技术”项目,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推动风电跃居国内第三大资源。
“关于民生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个趋势是存在的。它符合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并且今后一段时间可能还会继续。”国家科技奖励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团队协作迸发持久创新活力
在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3个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成为一大亮点。
“第四军医大学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这3个创新团队都是围绕国家亟需、群众急盼的民生领域,在能源清洁、小麦育种、消化系肿瘤等方面,经过20年左右的持续稳定发展,培育了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文化。
如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经过27年的发展,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团队带头人之一的浙江大学倪明江教授告诉记者,正是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让团队里的年轻人可以提升专注力,潜下心来做研究。
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研究煤炭的高效利用,解决了水煤浆流动、雾化和燃烧的难题,使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领先于世界。“现在,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已应用于全国15个省市,建成全球最大的200MW水煤浆发电机组,每年为国家节约替代燃油约250万吨。”倪明江说,该技术还输出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多国。
在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多年煤炭分级转化研究的持续推动下,中国这个产煤大国,对煤的利用不再是简单地一把火烧了,煤还可以热解气化、制油,甚至从煤灰中提炼矾、铝、铀等金属,煤渣还可做水泥。
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不仅专注于研究煤的燃烧,还很早就关注到生活垃圾和工农业废弃物的焚烧发电。倪明江介绍,利用该团队研发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已建成发电厂44座,已有110余项工程应用该团队研发的污泥焚烧发电技术来处理废弃物。“这两项技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远超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根本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则由樊代明院士和沈祖尧院士领衔,共同针对消化系肿瘤关键靶标分子的机制和应用研发,展开了长达28年的合作研究。
目前,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揭示了消化系统肿瘤多药耐药、转移和“炎—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创立了早癌早诊预警系统,提出了早癌预防、筛查、指教的序贯策略,建立了消化系肿瘤靶向、微创治疗新方法。开展消化系肿瘤高危人群的早癌筛查工作,为提升我国消化系肿瘤的防控能力积累了经验。
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经过60年发展,为实现小麦从严重短缺、基本自给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提供种质和技术支撑。
从超导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到发现青蒿素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再到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移动4G,279项获奖科技成果中既有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中国力量”正在科技领域展现出强大的信心和实力,重塑世界产业格局,奏出科技强国的声音。
(责任编辑:韩梦晨)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