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不起眼的小浆果 了不起的大前景
访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索有瑞
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索有瑞。
索有瑞和他研究的小浆果。
本报记者 魏金玉
“今天,青海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获奖代表,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4月3日,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重大贡献奖获得者索有瑞激动地说。
索有瑞现任中国科学院球盟会官网入口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索有瑞扎根高原三十余年,在青海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岗位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青海省生物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中国产学研创新奖、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称号。
把不起眼的小果子变成宝贝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打小深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艰辛和不易,家乡周围生长的,等到秋天可以摘吃的红色香甜的各种野生小浆果和酸不溜丢的沙棘果是我记忆里不能忘掉的味道。”索有瑞说。
1990年,索有瑞参与研究所沙棘等浆果研究工作,并于1996年在柴达木盆地考察时发现白刺的神奇功能,于是组织科研团队,开始研究不起眼的沙棘、白刺等青藏高原特有的生物资源。研究目标也从最早的防沙治沙植物,转到小浆果的价值研究。
1996年,他在柴达木考察时发现,牧民吃了加有白刺果汁的酸奶后血糖降得特别快。当地蒙古族牧民秋天将白刺果采摘晒干后,来年春天喂给下羔的母羊,羊羔成活率高。这引起了索有瑞的重视。他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牧民们使用白刺果的经验,发现了白刺果的药用价值。
这一做就是20多年。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白刺果的身价不断提高,研究的范围也扩大到沙棘、红枸杞、黑果枸杞等高原浆果资源,逐渐形成了产业链。
浆果采集技术、果汁分离技术、果汁低温浓缩技术、果汁降铅降酸技术、果粉喷雾干燥技术、籽油萃取技术以及浆果黄酮、生物碱、多糖、原花青素、色素、蛋白等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等,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利用的技术难题,所形成的技术群支撑了企业的产业链。研制成功的药品、保健食品、果汁类、果粉类、籽油类、生物活性中间体提取物、化妆品等7大系列70余个产品,为资源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索有瑞说:“生物产业的兴起让家乡那些不起眼的小浆果成为宝贵资源,相信只要借助科学的利器,青海的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也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生态经济林的恢复重建与规模化种植,必将让荒漠变绿洲、荒山变青山,成为产业升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128项专利在相关企业实施
最让索有瑞骄傲的是科技成果的高转化率。扎根高原三十余年,他的科研团队有128项专利在相关企业实施,实施率70.3%,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索有瑞课题组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知识产权最多,专利实施率最高的课题组。
“企业需求是研发的追求,资源高质化利用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很多研发过程是在企业的车间里完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高。”索有瑞说。
将生态林转化为生态经济林是索有瑞的长期目标。为此,索有瑞发起成立了“青海生态经济林产学研创新联盟”,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和技术委员会主任,以资源开发带动生态保护、农牧民脱贫致富、培育生物产业为目标,带领产学研联盟完成了系列重大项目。
以青海东部沙棘、树莓、茶藨子和柴达木白刺、枸杞和黑果枸杞为研究重点,经过20年的努力,如今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产业如火如荼,支撑起了青海康普股份、青海清华博众、青海诺蓝杞、青海康健生物、青海圣烽科技、青海可可西里药业、格尔木源鑫堂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浆果资源研究与开发新模式。
如今,索有瑞科研团队使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成为青海省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新模式和典范。从2000年起,每年3至4项技术和产品应用于生产,培育和支撑了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成果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35.50亿元,创汇11870万美元。农牧民增加收入14.45亿元,使10万户28.9万农牧民通过采摘浆果脱贫,1600多人安置就业;推动了青海120万亩天然生态经济林保护与人工林建设工程,成为推动青海“生态立省”和特色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示范工程。
通过系列成果转化,培育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带动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资源地农牧民脱贫。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与保护、成果的成熟度、成果的转化率及产业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对推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林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培养高层次地方技术人才
当日,索有瑞的十几名学生手持鲜花,等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会场外,其中一大半是在读的博士生。看到索有瑞走出会场,年轻的学生们围着自己的导师又是献花、又是合影,都为自己的老师获奖感到高兴。当天,迎接索有瑞的学生有21人,其中14名博士生。
多年来,索有瑞为我省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了很多高层次的地方科技人才。多年来,索有瑞以良好的合作精神从海外和发达地区引进博士后4名,组建了30余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团队,并带领团队争取重大项目,推动了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培养指导高层次研究人才64名,其中博士后4名,博士26名,硕士生22名,联合培养博士6名和硕士6名。留青工作的博士15名,其中为青海高校培养和输送博士研究生11名,这些人才已经在青海省科技和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长期密切合作,索有瑞也为企业培养研发、质量控制、项目设计等技术人员30余名。2013年至2016年,索有瑞在青海大学担任特聘教授期间,带领青海大学相关团队开展沙棘、枸杞、白刺、黑果枸杞研究,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骨干13名,成为高原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生力军。
由于在人才培养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索有瑞获得了青海省唯一的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无止境,山高人为峰。在前行的道路上,索有瑞和他的团队必将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