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fpo class="ykkccrz"></sofpo>
  • 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中国绿色时报】科学管理适度利用 促进草地类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4 所办公室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核心区年宝玉则 孙睿 摄(中新社发)

     

      本报记者 张一诺

      草原是承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场所,它不仅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还是维护民族地区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同时,草地在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草地类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达17.51万平方千米,占我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的79.52%,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试点也于2020年启动。

      发挥草地资源多功能性,平衡草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涉草自然保护地走好保护与发展之路的重中之重。扎根三江源地区30余载的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对记者说:“三江源区草地多重目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草地的可持续管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草业,是实现三江源草地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途径。”

      赵新全认为,为实现三江源草地管理目标,按照三江源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可将三江源地区划分为草地牧业区、农牧交错区与河谷农业区。在草地牧业区,以实现草地生态功能为目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提升和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在农牧交错区,以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3个功能为目标,关注草牧业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开展高产人工草地建设和草产品加工,同时吸收河谷农业区农副产品,开展家畜营养均衡饲养,提高家畜生产效率和农牧民经营收益。在河谷农业区,以生产和生活功能为目标,开展种养结合、农牧耦合和产业融合,发展特色畜产品加工,文旅服务和数字产业等,促进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最终基于区域功能耦合,实现三江源保护区内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发展。

      由于人类对草地资源的高强度利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赵新全说:“在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实践中,草地类自然保护地占据主体地位,实现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对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草原类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为此赵新全建议:在草地类国家公园、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草地多重目标管理中应遵循四项原则。

      一是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在各类草地自然保护地管理实践中,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尊重草地生态系统特点,严格落实草地生态保护措施,扎实推进草地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原则。切实处理好草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优化草地类自然保护地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保护发展目标,协调推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三是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原则。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草地生态-生产-生活、调节-供给-支持-文化、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的多领域多功能的良性协调发展。

      四是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功能耦合原则。通过草畜资源时空优化配置和不同区域功能耦合,提高自然保护地内产业发展效率,以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经营效益,切实推动草地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食草动物放牧是草地资源利用的最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类自然保护地也是主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因此实现对保护地内天然草地的科学管理、保护与适度利用,是实现草地自然保护地多目标管理的重要途径。

      赵新全说,通过开展以下工作,实现草地资源的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可以促进草地类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管理。

      加强退化天然草地恢复治理,对退化草地按照退化等级、群落特征和地理气候条件等,因地制宜开展退化草地恢复治理。

      强化未退化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基于草地承载力评估,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草畜平衡政策,推动草地与食草动物(家畜、食草类野生动物)平衡管理。

      加快保护地内家畜周转效率,通过在适宜区域发展草产业,推动保护地内种养结合,加快家畜周转速率,降低畜牧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消耗,同时为保护地内的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空间。

      将原有保护地生产功能向保护地外围区支撑区域转移,如将保护地内牧业生产区的家畜转移至保护地外围的生产承接区,通过异地舍饲出栏技术提高家畜出栏率,在提高农牧民收益的同时缓解天然草场载畜压力,切实推动保护地内的生态保护。

      践行区域功能耦合发展优化模式,通过自然保护地不同区域的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功能耦合,实现不同区域间的畜牧业营养均衡生产,提高家畜商品率和出栏率,协调推动草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

      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而应该在适度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发展如生态旅游、文旅服务等其他辅助产业,带动草业、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2月24日第二版)

    60441614125391882.pd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