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

    我与三江源有个约定

    --《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序

    发布时间:2012-07-02  |  作者:赵新全  

      书稿即将完成之际,头脑便开始为新书的前言写些什么而忙碌,不禁浮想联翩,此刻我正在前往北京的飞机上,似乎云端之上的我心绪和思维都变得异常的活跃,思绪一下跌进回忆里,时光荏苒,往事早已深深的铭刻脑海,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将时针拨回1982年8月,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带着青春的梦想和一腔热忱,寸草欲报三春晖,与同事们一同乘坐解放牌大卡车前往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一路颠簸,当车翻越大阪山时,天突然下起雨来,虽然单位给我们配备了羽绒服,但高海拔缺氧又寒冷的气候,对于我这个来自陕西农村的孩子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经过近十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目的地—海北站(我们习惯了这样简称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我的老师皮南林先生便详细的介绍了海北站的工作及正在开展的藏系绵羊放牧试验,而且告诉我今后家畜方面的野外工作主要由我来完成,从此我就与海北站的家畜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就绵羊及牦牛食性食量、体重变化、消化代谢、能量平衡等方面开展研究,同时还与周兴民先生指导的植物组成员联合组成放牧生态研究大组,学了很多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一边搞科研,一边“串帐房”、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掌握了不少“一线”资料。每天晚饭后的篮球赛和免费可口的牦牛酸奶成为这段青春岁月里令我快乐和满足的事情,连夜寻找丢失的实验羊不慎被困沼泽地的情景也至今让我心惊胆颤,冬季在河里破冰打水时水桶粘去手皮见证了青藏高原的寒冷,其间有苦有乐,也有危险。直到1999年一直从事放牧生态学及动物营养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一起工作的还有王启基、周立、张松林、赵多琥 、史顺海、林亚平、冯金虎等先生,通过研究我们得出青海草地传统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鼠害是草地退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草地退化引起鼠害,进而加速了草地退化的进程等科学结论,为以后工作的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起,在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将工作地域逐步拓展到三江源区,2001年4月在朗百宁、周立、王启基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将新的研究工作布局在青南高原玛沁县的军牧场,研究团队不断壮大,队伍中增添了年轻的科学家刘伟、周华坤、徐世晓、赵亮等成员,为我们的团队注入新的活力,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马玉寿、董全民、施建军、李青云等先生也加入其中,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各级领导及草原站的李有福、李发吉先生给予无私的帮助。实验地海拔接近4000米,高寒缺氧,条件十分艰苦。我们面对的是一片片杂草蔓延、没有生机的“黑土滩”不毛之地和凛冽刺骨的狂风、肆虐寒彻的雨雪,但我们大家没有退缩,更坚定了信心和力量去从容面对。风餐露宿、与牧民同吃住、共度时坚,同志们当时吃面片时那种迷茫无奈、哭笑不得的尴尬表情,成为现在闲暇时相互调侃的话题,亲切而难忘。当年建立起牧草良种繁育、以恢复植被为目的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完成了天然草地补播施肥及除莠灭杂,鼠害综合防治,牛羊冬季舍饲育肥等多项实验研究,研究区域约3万亩,开辟了在海拔4000米大面积建设人工草地的先河,同时建立起气象观测场、增温实验平台、碳通量观测塔等设施,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试验示范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地退化分等级治理的途径与方法,草地鼠害综合治理的理念,分别完成了包括草籽生产及加工、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合理放牧利用、家畜冷季科学补饲及育肥等方面的技术规程编制,提出了“120资源转换”模式。建立“以地养地”的模式是解决草畜之间季节不平衡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冷季放牧家畜营养需要和维持平衡饲养的必要措施。

      2006年起,在科技部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我们重新调整研究计划,将生态恢复与区域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争取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畜牧生产、农牧民致富的双赢。应用生态系统耦合理论及生态学原理,建立了典型草地牧业区、农牧交错区和河谷农业区农牧业生产系统耦合“三圈理论”及相应的生产范式,实现三大效应:时空互补效应、资源互作效应、信息与资金的激活效应。建立稳定、高产的人工草地,加强冷季补饲,搭起区域间资源流动桥梁,减缓系统间的时空相悖性。证明在三江源区严重退化且难以自然恢复的退化草地建植人工植被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并在三江源东部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20余万亩的人工饲草料基地,结合青干草、青贮、草颗粒及全价颗粒饲料加工的饲草料加工体系和集约化舍饲育肥示范基地,年育肥牛羊20万头只,牧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初步实现了当初从丹麦国回来拟建立青藏高原饲草料基地的梦想。当接过巴滩果洛新村移民送来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锦旗时,我为之感动,心中是沉甸甸的,这其中有满足有安慰更有一份责任;2008年正月初八冒着满天纷飞的大雪与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同志再次去果洛新村调研,牧民们渴望致富的眼神和积极生活的热情让我觉得很是欣慰,多少年来利用节假日深入牧区牧户,指导生产生活的辛劳顿时化作满心的幸福和自豪,那一刻嘴角露出的是来自心底的微笑。

      结合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及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定义了草地畜牧业的内涵及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模式,是生态畜牧业的初级阶段,适合于自然条件差的广大天然草地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生产方式是生态畜牧业的更高一种形式,适应于农牧交错区、退耕还草(林)及有条件建植人工草地的区域;以现代健康养殖的有机畜牧业生产方式,利用区域草地畜牧业的环境优势,发展有机畜产品,生产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健康肉食品。通过实践凸显出它的活力,可以说这是青海草地畜牧业发展新的突破,它将实现青海草地畜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以上内容均在书稿中,但三江源疆域辽阔,环境异质性大,生物、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极其复杂,鉴于我们认识自然的手段有限,有瞎子摸象之感,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发行,是我们事业一个新的开始,如果现在要我回答一位朋友提出的我为何不换个地方工作的疑惑,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最后要特别感谢与本著作有关的项目专家组成员傅伯杰、欧阳志云、蔡运龙、李秀彬等先生及项目主管部门的解源、沈建忠、张超远、黄圣彪、张书军、王磊、柯兵、曹慧、马瑞等同志,感谢你们无私的帮助与亲切的关怀,这本书同样属于你们。

      书稿本该在三年前就完成,但总觉得需要完善的东西太多,便一拖到今,深感遗憾和歉意。本书各章的写作主笔分别为:第一章徐世晓、赵新全;第二章周立、周华坤;第三、四章王启基、周华坤;第五章王启基、赵亮;第六章马玉寿、施建军;第七章刘伟;第八、九、十章董全民、赵新全;第十一章赵新全、周华坤、董全民、徐世晓。在书稿统稿过程中,周华坤、董全民、徐世晓、赵亮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显示出年轻人的活力和智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三江源生态恢复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与希望。

      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多方面,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问题的认识不尽完善,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我衷心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正。

      

    赵新全

    2010 年1月10日

    完稿于西宁至北京的飞机上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球盟会官网入口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23号 电话:0971-6143530 传真:0971-6143282

    友情链接: